我也是一个有职业名称的人了!

事情是这样的:昨天下午看到一条新闻,说国家已经把自由职业纳入了就业率考量的范围,而在自由职业的分支下,有个职业名称就叫:公众号博主。

以前每次出门的时候,别人问我是干啥的,我都不太好意思讲。

我是自由职业。

啥自由职业?

写文章的。

写啥文章?在哪写?

....

这种类型的对话,在我和亲戚们之间“对线”过无数次。所以有时候懒得解释了,我就会说:我没工作...

不过现在,终于可以挺起胸脯说:我是公众号博主了!

真的有点小开心(就像那啥突然有了名分一样),所以今天的文章想和胖友们分享一些 - 我最近悟透的「写作经验」。文章稍微有点长,但它值得你收藏下来慢慢品。

对啦,为了能让大家看起来方便一些,这次的文章以模块的形式来划分。

胖友们可以对应到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去看,也可以从头看到尾。不过,模块之间的顺序是有一些安排和讲究的,跳过可能会看不懂,哈哈哈。

想写,但是写不出来,这是90%以上的人会遇到的写作问题。以前我觉得,这可能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没墨水吧?

但最近看了一些作家们的书、以及各种探讨写作的书籍,我突然明白了:知识储备不足,并不是写不出文章的根本原因,或者说它根本不算一个重要原因。

5年写手经验分享:写作其实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


第一,我们写不出文章,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。

嗯?为什么这么说?

大家想想啊,从小到大上语文课,我们最讨厌的是什么?

大部分人都会说:讨厌写作文。

那...究竟为什么会讨厌写作文?

一个原因,是老师出的题目我们看不懂。

为了激发写作潜力,试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“大家都读不懂”的作文题目,而即便是勉强读懂了,你也可能会发现:

哎?老师让写的这个话题,我好像根本没经历过啊,这怎么写呢?算了!编吧!

于是,在苛刻教育的笼罩下,写作成了编瞎话。我们编不出来,自然也就不爱写了。

另一个原因,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写作,都不是在按自己的心意写。

这什么意思呢?

比如:

老师说开头用一段诗歌引入,可以拿到高分;

老师说文章里引经据典的那位同学,才叫写的好。

于是,为了高分,我们不得不去找一些自己没感觉的“名言警句”甚至“历史故事”,糅杂在自己的作文里。

所以,因为从小时候开始,我们写的东西既不是自己了解的,也不是自己想写的,而这两下,就把写作的真情实感创造力都束缚住了。

所以,如果已经长大的你,还是不会写作的话,那想想,你是不是在像小时候的老师一样要求自己:

不仅逼自己去写根本没经历过的题目;

还强制要求自己,文章中的用词用句一定要“高级”。

第二,我们写不出文章,是长大后对自己的预设。

不瞒大家说啊,其实写作好几年,我也经常会遇到「写不出来」的情况。

甚至!每隔一段时间,我都会去找潘大帅吐槽:咋办啊?我写不出东西来了,我的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...

直到前阵子看了《落花水面皆文章》这本书,我才终于把这个障碍给突破了

作者说:写作就是说话,写东西无非就是把你本来准备说的话,用文字的形式再表达一遍而已。

看完这句话,豁然开朗,甚至我都开始感觉:“写作突然变得好简单啊!”

因为之前的我之所以写不出来,就是总觉得自己:

没想好,所以不能写;

想到的有点少,所以不配写。

但,如果写作就是说话的话,我们会因为没想好,或者想说的只有三五句话,所以就不和朋友聊天了吗?

其实不会,因为“话”,是说着说着才能说清楚的,双方你一句,我一句,互相切磋交流,才能慢慢明白对方的意思,也才能慢慢越聊越多。

所以,跟说话差不多的写作,也应该是这样。

之前一想到要更新公众号文章,我就会焦虑,觉得自己写不出来,因为在想这件事的那一刻,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是:

一篇3000字的文,内容通顺且丰富。

而面对这这样的目标,即便我当时心里有个500字的想法,我都会觉得它不配被记录下来。

但其实,这500字应该是我把天聊下去的导火索啊!错失了它,那可能错失的不仅仅是500字,而是5000字。

所以现在,但凡我有想跟粉丝表达的东西,不管100字,还是300字,我都会先记录。然后慢慢找别人聊,甚至让过段时间的自己和之前写下文字的自己聊。把它聊明白,把它聊丰富。

“聊”的过程可能会有点久,三五天才能成型1篇文章,但这是没有负担的写作。

问大家一个问题啊,你们觉得写作的本质是什么?

文笔?是知识?还是自己的经历

先不给答案,来举个例子。

前面我们说,写作就是说话,只不过是把想说的话,变成了文字而已。

那,我们能把一句话,或者一段话说好的本质是什么

来瞅瞅这几个场景:

等我想明白了再跟你说吧

我得先想想这件事该怎么跟你说

当我们努力想把一段话说好的时候,我们背地里下的功夫,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串好。

而,因为说话就是写作,所以,当我们努力先把一段话写明白的时候,背地里要下的功夫,也是把自己的思想整理明白。

所以,写作的本质是其实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。

昨天晚上,我去翻看了自己和审稿人聊天记录(每次我写不出东西的时候,都会跟他吐槽)。

而在我们的聊天记录里,我在突破某个写作难题的时候,说的最多的不是:我终于写出来了。而是:我终于想通了。

所以,当你觉得自己写不出来,不会写的时候,其实不是你的文字功底有问题,而是你思想上就没想明白。

如果你想明白了,那你是可以说出来的,而如果你能说出来,用录音笔录下来转换成文字,再稍微修改一下,这就是你的文章初稿呀!

所以练习写作,并不是练习文笔,而是先锻炼自己把某件事/某个知识点想明白的能力。

那,这种能力要怎么锻炼?

卖个关子,后面会讲 ~

第一,真。

写作不应该是陌生的,也不应该是一件特殊的事儿。

我们前面说了,写东西的过程是说话的过程,而写出来的东西呢,其实无非就是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工作,以及自己的一切所思所想。

在写公众号的这些年里,经常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:

这文章真的写到我心坎里了,我最近就有这样的困惑。

如果你非要问

这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?

那我最大的技巧可能就是:我写的就是我经历过的事儿,我写的干货就是我刚刚学会的方法和感悟。

其实作者和读者都是人,而在成长路上,大家遇到的问题大抵是相同的。

只不过我稍微勤快一点,会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,把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记录下来,把我获得的结果和感想记录下来。

而这样,一篇有血有肉、能戳中读者处境的文章就出炉了。

这,就是好文章的第一个要素 - 

我面对的问题是真的;

找答案的过程是真的;

最后的结果和改变也是真的;

大多数人的经历只是经历,而我的经历,可能是传记?

所以现在,写作这件事,其实已经和我的生活融合起来了。甚至从某种角度去讲,写作就是在帮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

而能帮到自己的同时,也能帮到一群有相同困惑的人,这就是一篇好文章。

第二,上口。

我认为啊,一篇文章的好,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点:

一点是内容上的,比如,我们上面说的真。

你的文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:你是在说一件真实的事;你确实在聊自己懂得的知识。

还有一点是语言上的,但这个语言,不是指文笔有多么优美,而是韵律。

什么叫韵律?

比如,大家在读书的时候,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:

有的书虽然评分很高,但我真的一页都读不下去,甚至一句话都不想读。

为什么?

因为磕磕巴巴,不通顺。

虽说,这本书里的知识可能是好知识,但让读者产生了“不想读,读不下去”的感觉,那这本书的语言不是好语言,甚至你可以说,写这本书的作者,不是个好作者。

那好的作者是什么样的?

写出来的文字不仅通顺,而且有韵律。

比方说,可以一口气溜到文章最后一句,读起来是一种享受。甚至在读的过程中,你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。

因为作者的长短句结合很适宜。你刚刚读一句话读累了,有点喘。那他就立马给你来一个四字短句。这种感觉说得通俗一点,也可以叫上口

5年写手经验分享:写作其实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

第一,练思想。

前面说了,练习写作其实是练习思想。写不出来的问题,其实就是没想通的问题。

那方法其实也很简单。自己想不通,就去找别人一起讨论啊。

就像在公司开会一样,大家讨论着讨论着把某个问题掰扯清楚了,把思想给理通顺了,方案和会议纪要也就出来了。

而对于我们写作者来说,这样的讨论下来,写作的语言也就出来了。

悄悄说啊,我有个小小的群,群里只有男朋友和潘大帅。而每次我有东西想不通的时候,都会去群里找他俩就这个问题提问、沟通、甚至是“吵架”。

吵着吵着,思路就慢慢清晰了。

同时,因为他们两个扮演的是读者的角色,所以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,其实我还摸清楚了“读者面对这个话题的时候,心里会想什么,会需要知道些什么”。

而当我们讨论(吵)到最后,所有人都觉得没问题了,都觉得比较满意了,那这篇文章出来,就一定是比较好的说法和写法了!


第二,练韵律。

写出来的文章上不上口,要看两项,一项是语言的材料-词汇,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-语法

如果这两项写出来,跟你平常说话的方式一致,那就上口,否则就不上口。

举两个例子:

而我不会这样做;

于是我便扭头走了。

“则”和“便”这两个字,很多人写文章的时候都会用,但其实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,却基本不会这么说

那这就会导致文章稍微有点不上口。(只是稍微哈)

其实这个问题我也经常犯,而磨练的方法呢,就写完一段话就录下来放给自己听,如果听着觉得别扭,那就是语法或者词汇用错了。

第三,练生活。

讲真啊,写作可以让你更认真地工作和生活。

说一句话,可能会有点绕,但确实是这样:

我写作的全部素材来源,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,这保证了我内容的真诚和真实。而为了能写出更多好文章,反过来,我也会更努力地去体验生活,去记录经历,去提升自己。

这样才能保证我能持续进行“真实”的输出。

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,是写作这件事在推动我不停歇地往前走,在告诉我每一刻都要好好生活。

很多人说自己没东西可写,来找我要什么写作的秘籍和方法。

其实写作最大的秘籍就在你的生活里,看你对待生活的用心程度。

写作的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纯技术的准备,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的准备。实际生活充实了,写文章就会越来越像流水一样自然了。


第四,借时机。

记住一句话,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而言,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文思泉涌的,他们只是抓住了那个有想法的瞬间,并立马做下来记录下了而已!

之前跟大家介绍过一本书,叫《作家笔记》。

严格来说,这本书就是毛姆平常积累的写作素材,按照日期排序,里面什么都有。有一句话的想法,也有一段话的观点。

所以你看,不管再伟大的作家,都不是你让他写,他就能哗哗下笔。

写作这个东西,还是很讲究灵感的。别人能写,不是因为能写,更因为他比你更善于抓住灵感。

其实说白了就是比你勤劳

当下有想法就当下记录,一点都别犹豫,赶紧掏出电脑哗哗地写,这个时候就是你练习写作的最佳时期。

不要说你没想法啊,人脑子里一天胡思乱想的东西是真的贼多 ~


第五,保真实。

几乎每一篇文章出炉的时候,都会有胖友跟我说:

教主,你是不是在我身上安了监控,你怎么知道我最近正在苦恼这个?

额... 实不相瞒,我真的有监控别人生活的方法

开玩笑的,哈哈哈 ~

其实这是因为,我写的问题都是我自己曾经存在的,也都是我自己经历过的。

就像前面我说的,人的一生,遇到的苦恼其实都差不多。

只是,我在遇到苦恼的时候会记下来,会想着要怎么去解决,等解决了就写文章分享出来,而很多人在遇到苦恼的时候,要么逃避,要么扛过去就算完。

在我的写作素材库里,我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/遇到一个问题,就建立一个文档。

而在这个文档中,我会把自己当下关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先写下,到以后,有了新的想法,或者问题解决了,再慢慢把这个文档补充完整。

补充完整的那一天,就是文章出炉的那一天。

可能大家在读文章的时候会觉得:啊,这个场景太对了,正好戳中了现在的我啊。

额,这不是因为我有读心术,也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,而是,那个戳中大家的场景或问题,就是两个月前遇到问题时的我写下的。

第六,搞输入。

我们都知道,如果想学好写作,那也一定要把阅读抓起来。但,抓阅读的时候,应该抓什么?

抓语感?抓书里的新鲜知识?

都对。

但要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,还应该抓的,是:文字结构安排。

举个例子啊。(例子来源于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本书)

在阅读朱自清的《背影》时,我们能学到什么写作技巧?

学到了要主次分明

因为标题是背影,所以文章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父亲的背影。那在车站的时候,除了关于父亲背影的描述,其它的东西不要写,不要拿出来混淆主次,干扰视线。

学到了结构和表达

《背影》这篇文章体现的是父爱。而整篇文章都是从叙事着手的,没有用什么富丽堂皇的形容词描述,都只实打实的事件。

那我们以后在写抒情类文章时,就可以把抒情寄托在叙事上,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身临其境,更好地体会到这种感情。

你写的东西,别人都不爱看是怎么回事?

因为你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对象感

前几天,公众号里出了一篇咪蒙的专访。

有人说,原来咪蒙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啊,也过得这么艰难啊;也有人说,这文章不就是给咪蒙洗白的吗?

那篇文章是不是洗白,我们这里不做讨论,那不是我们吧唧几句就可以看透的。

只是作为一个“职业写作”的人,在看这篇咪蒙专访的时候,我多少从咪蒙自述的经历里,扒出了一点点和写作相关的技巧。

比如,在那篇专访中,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她(咪蒙)写稿预设和闺蜜聊天。

有没有一种“一语惊醒梦中人”的感觉?

其实我在今日头条同步公众号文章的时候,很多粉丝会跟我说:

感觉读你的文章就像是在跟你聊天一样,挺舒服的。

是因为我给读者营造的,更像是一对一的交流,而不是一对多的讨论,甚至是居高临下的教育。一旦一对一了,读者和作者的感情联系就紧密了。

叶圣陶老先生说:

作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,人家念了听了,不但完全明白文章的意思,还能领会那种声调了语气,仿佛当面听那作文的人亲口说话一般。

所以,其实在我的文章里,我还会适当地加一些语气词,加一些能体现情绪的标点。

比如:

嗯...

打个比方啊~

——

最后,写作其实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,上课记笔记是写作,上班发邮件是写作,平常微信聊天其实也是写作。

它不是某些特定的人,才可以拥有的东西,它的本质是在锻炼人的思想,自然也应该是所有人都有权利去掌握的能力。

只有这个观念立住了,我们才有机会真的懂写作,会写作,甚至,感受到写作带给自己的改变和力量。